共收錄116條
冠狀病毒感染
冠狀病毒因其包膜特有的太陽帽狀刺突(E1 刺突) 而得名。1975 年國際病毒命名委員會正式定名為冠狀病毒(Co ro2navirus)。冠狀病毒感染是由冠狀病毒引起的呼吸道傳染病,各年齡組均有發病,兒童多見,以上呼吸道感染為特徵,少數可致腹瀉、支氣管炎、肺炎、胸腔積液等。冠狀病毒感染的病因致病機制...
廣州管圓線蟲病
廣州管圓線蟲病(angiostrongyliasis cantonensis)是我國較常見的一種蠕蟲蚴移行症,是一種人畜共患病。病原體為廣州管圓線蟲(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幼蟲或成蟲早期(性未成熟)階段。廣州管圓線蟲長侵入心腦肺等部位,尤其是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多見,導...
非結核性分枝桿菌病
非結核性分枝桿菌(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NTM)系指分枝桿菌屬中,除結核分枝桿菌複合群(人型、牛型、非洲型和田鼠型結核分枝桿菌)和麻風分枝桿菌以外的分枝桿菌,由NTM引起的疾病稱為非結核性分枝桿菌病(disease caused by NTM)。近年來由於檢出率逐漸...
非性病性梅毒
非性病性梅毒(也稱地方性梅毒]])(endemic syphilis,nonvenereal syphilis)是由Ⅱ型蒼白密螺旋體引起的地方流行性疾病。Ⅱ型蒼白密螺旋體的形態和血清學反應與梅毒的病原體相似,但其致病力較弱。地方性梅毒不是性傳播疾病,僅流行於阿拉伯半島的半游牧民族及西南亞、澳大利亞及...
附紅細胞體病
附紅細胞體病是由附紅細胞體(簡稱附紅體)所感染的人畜共患病。本病的臨床表現主要有貧血、發熱、腹瀉及淋巴結腫大等。早在1928年,Schilling等就已從嚙齒類動物中發現附紅體,直至1986年Puntaric等才正式描述了人類附紅體病。我國於1980年首次在家兔中發現附紅體,相繼在牛、羊、豬等家畜中...
副流行性感冒
由副流行性感冒(簡稱副流感)病毒所致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副流感病毒為RNA病毒,屬副粘液病毒科。在成人中常引起輕型上呼吸道感染,而5歲以下兒童主要為下呼吸道感染,且發病率最高。副流行性感冒的病因(一)發病原因由於本病毒從日本仙台一兒童死者分離,又稱仙台病毒。副流感病毒是副粘病毒屬,有包膜,單股RNA...
副球孢子菌病
副球孢子菌病原稱巴西或南美芽生菌病,系由巴西副球孢子菌引起的皮膚粘膜,淋巴結和內臟器官的進行性真菌病。儘管副球孢子菌病不是一個很常見的機會性感染,有時也發生於包括艾滋病病人在內的免疫受損患者。巴西副球孢子菌在自然界的特定場所還不清楚,推測是以真菌形式存在於泥土中,人體通過吸入孢子感染。孢子在肺內37...
腹腔肺吸蟲病
腹腔肺吸蟲病(celiac paragonimiasis)是因並殖吸蟲感染而引致的免疫性疾病,由於並殖吸蟲以肺臟寄生為主,故有肺吸蟲病之稱。是並殖吸蟲的囊蚴經腸道進入腹腔、肺臟及中樞神經系統等組織和臟器生長,蟲體不同發育期的抗原誘發機體產生相應的免疫應答和免疫病理改變。腹腔肺吸蟲病的病因(一)發病原...
EB病毒感染
Epstein-Barr病毒(EBV,EB病毒) 又稱人類皰疹病毒,為皰疹病毒科嗜淋巴細胞病毒屬的成員。它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在人群中的感染非常普遍,為95%以上的成人所攜帶。EBV是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的病原體,更為重要的是,EBV與鼻咽癌、兒童淋巴瘤的發生有密切相關性,被列為可能致癌的人類腫瘤病...
丹毒絲菌病
丹毒絲菌病由紅斑丹毒絲菌感染所致,臨床表現最多的常為類丹毒型,是一種急性的但進展緩慢的皮膚疾病.可有頭痛、發熱等全身癥狀。丹毒絲菌病的病因丹毒絲菌病由A族B型溶血性鏈球菌侵入感染所致。丹毒絲菌屬無莢膜、無芽孢、無鞭毛的革蘭氏染色陽性桿菌。其誘發病因是因為外傷所致的皮膚刺傷或是繼發於鼻炎、口腔感染病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