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收錄116條
皮膚幼蟲移行症
幼蟲移行症(larva migrans)的術語首先在1952年由Beaver等提出,當時主要指弓首線蟲病(toxocariasis),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現其他一些蠕蟲如顎口線蟲,四川並殖吸蟲等也以幼蟲為主要形式寄生於人體,並引起疾病。幼蟲移行症可分為皮膚幼蟲移行症和內臟幼蟲移行症兩種,有時兩者也可同...
片吸蟲病
片吸蟲病(fascioliasis)是由肝片形吸蟲(fasciola hepatica)和巨片形吸蟲(fasciola gigantica)寄生於草食性哺乳動物的肝膽管內或人體內而引起的人獸共患寄生蟲病,對終宿主選擇不嚴格,人體並非其適宜宿主,所以片吸蟲在人體寄生的選擇部位較多,臨床表現較為複雜多樣...
品他病
品他病(pinta)是由品他密螺旋體所致的慢性皮膚感染,也是三種非性病性密螺旋體病(nonvenereal treponematosis)中之一。臨床上以皮膚鱗狀丘疹、可變性色素沉著及角化過度為特徵。呈地方性流行,幾乎全部都是在兒童期開始發病,小兒及青少年為多發人群。我國未發現此病,青黴素治療有效。...
葡萄球菌中毒性休克綜合征
葡萄球菌中毒性休克綜合征(staphylococcal toxic shock syndrome,STSS)於1978年國外首次報道,近年國內報道逐漸增多。是噬菌體Ⅰ群金葡菌所致的疾病,以發熱、暈厥、低血壓、皮疹及多臟器系統功能障礙等為特徵。依靠臨床表現雖可成立診斷,但仍須血、陰道、鼻腔、尿等標本的...
內臟利什曼病
利什曼病(leishmaniasis)系利什曼原蟲所引起的慢性地方性寄生蟲病,由不同蟲種引起的利什曼病的臨床表現也不同,可分為內臟利什曼病(visceral leishmaniasis,VL),皮膚利什曼病(cutaneous leishmaniasis,CL)和黏膜皮膚利什曼病(mucocutan...
牛帶絛蟲病
牛帶絛蟲病(taeniasis saginate)是由牛帶絛蟲(taenia saginata)成蟲寄生人體小腸引起的一種腸絛蟲病,又稱牛肉絛蟲病、肥胖帶絛蟲病。其囊尾蚴由Wepfer於1675年首次發現,1861年Leuckart將妊娠節片感染牛獲得囊尾蚴,1869年Oliver將牛囊尾蚴感染人,...
諾卡放線菌病
諾卡放線菌病一種急性或慢性的、常為瀰漫性的肉芽腫-化膿性傳染病,通常由一種土壤腐生的需氧革蘭氏陽性桿菌:星形諾卡菌感染所致。諾卡放線菌病的病因本病主要經皮膚創傷感染而發病,感染源來自於受感染的患者或是獸類:犬,貓,鼠等。諾卡放線菌病不常見但分布廣,老年男性發病率最高。淋巴網狀系統惡性病患者,晚期艾滋...
馬爾堡病毒病
馬爾堡病毒病是在歐洲新認識的病毒性出血病,其貯存宿主不明。馬爾堡病毒病1967年首先在歐洲發生,並分離到病毒。傳染源為病人和帶毒的猴,通過感染的血液、組織、尿及呼吸道分泌物、精液等傳播。馬爾堡病毒病的病因馬爾堡病毒能產生持續病毒血症,但致病變的確切機制不清。1、從分類上講,馬爾堡病毒歸類於絲狀病毒科...
湄公血吸蟲病
湄公血吸蟲病於1950年在泰國南部首先發現。本病在寮國湄公河的江島(Khong island)流行。1978年才正式命名為湄公血吸蟲病(schistosome mekongi)。本病的主要臨床癥狀為發熱、肝脾腫大、腹痛、腹瀉等。湄公血吸蟲病的病因(一)發病原因雄蟲長15~40mm,有7個睾丸。抱雌溝...
拉沙熱
拉沙熱(lassa fever)是一種急性、傳染性強烈的國際性傳染病。是由拉沙病毒引起,主要經嚙齒類動物傳播的一種急性傳染病,主要流行於奈及利亞、利比亞、獅子山、幾內亞等西非國家。因首例於1969年在奈及利亞東北地區的拉沙鎮發現而得名。拉沙熱的病因拉沙病毒屬沙粒病毒科廣沙粒病毒一般和嚙齒類宿主的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