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鎖關節由膨大的鎖骨內端與胸骨切跡的關節面構成,其間有一軟骨盤。胸鎖關節的穩定主要靠關節囊、前後胸鎖韌帶和鎖骨間韌帶,正常的胸鎖關節約有40°左右的活動範圍。

鎖骨近端及胸骨近端及胸骨柄相連接的關節發生分離移位。好發於青壯年,男性多於女性。

胸鎖關節脫位的病因

(一)發病原因

間接暴力致傷者較多。

(二)發病機制

如外力使肩部向後過度伸展,鎖骨近端以第一肋為支點,通過槓桿作用,發生向前下方脫位;如外力使肩部下垂,則可造成鎖骨內端向後,可造成後脫位。後脫位嚴重者,可壓迫大血管,氣管和食管,引起呼吸急促,吞咽困難等併發症,如外力僅造成胸鎖韌帶斷裂者,則為半脫位,若胸鎖韌帶與肋鎖韌帶同時斷裂,則為全脫位,臨床多見前下方脫位(圖1)。

胸鎖關節脫位的癥狀

胸鎖關節脫位的診斷主要靠臨床表現和影像學檢查。由於胸鎖關節位於皮下及鎖骨內端較粗,當胸鎖關節脫位後,局部疼痛腫脹及壓痛特別明顯,胸鎖關節前脫位時,顯得鎖骨端突出,向前移位,有時可看到異常活動,兩側胸鎖關節對比檢查,畸形更明顯,通過觸診和X線側位斜位胸片常可確診。後脫位由於鎖骨近端移位於胸骨後方畸形不明顯,觸摸胸鎖關節前側空虛;由於鎖骨內端移位胸骨後方,肩胛骨被牽拉呈內旋,平卧位肩部不能接觸床面;後脫位有的鎖骨內端移位於肋骨後方還可壓迫氣管、食管或縱隔血管引起呼吸困難、吞咽困難及血循環受阻,臨床上可有頸部淺靜脈怒張等壓迫癥狀。

外傷史,前脫位時,局部疼痛腫脹及壓痛特別明顯,鎖骨端突出,向前移位,可有異常活動。後脫位時,由於鎖骨端位於胸骨後方畸形不明顯,觸摸胸鎖關節前側空虛,鎖骨內端移位肋骨後可壓迫氣管、食管或縱隔血管引起呼吸困難、吞咽困難及血循環障礙。斜位或側位X線片,可確定診斷。必要時做CT掃描。

胸鎖關節脫位的診斷

胸鎖關節脫位的檢查化驗

X線攝片檢查,最好拍攝斜位或側位X線片,結合外傷史診斷。胸部正位X線片常漏診。如遇此種情況應常規作CT平掃,同時可了解有無併發症。

胸鎖關節脫位的鑒別診斷

陳舊性胸鎖關節後脫位更易漏診,壓迫胸骨後器官引起咳嗽和淺靜脈怒張應注意與其他疾病鑒別。

胸鎖關節脫位的併發症

胸鎖關節後脫位,鎖骨內端移位於肋骨後方可壓迫氣管、食管或縱隔血管引起呼吸困難、吞咽困難及血循環受阻。

ADVERTISEMENT

胸鎖關節脫位的預防和治療方法

(一)治療

1.保守治療 胸鎖關節脫位,多數可以手法複位,但保持複位困難,常用保守方法如下:

(1)手法複位外固定:對急性胸鎖關節脫位,Heining主張在局部血腫內麻醉下閉合複位。一般病人可與鎖骨骨折複位相似,坐位卡腰挺胸,高度後伸及稍外展患側上肢,即可複位。病人條件差者可取仰卧位,患肩墊大砂袋,前脫位者助手牽引前臂並外展、過伸,術者在鎖骨內端脫位處給予擠壓,便可複位;後脫位則以手指向前牽拉鎖骨,亦可還納複位。複位後用「∞」字繃帶固定4周。

(2)持續牽引複位固定:前脫位者,同上仰卧複位後,上臂改為前屈30°~45°位持續皮膚牽引3~4周,並在胸鎖關節前側用砂袋壓迫以維持複位。後脫位手法複位困難或失敗者,可在無菌操作下,用無菌巾鉗夾住鎖骨近端向外前方牽引,並使上臂及肩後伸,牽引固定4周左右。

2.開放複位內固定 胸鎖關節手法複位外固定後,常遺留有半脫位,但不影響功能,無癥狀者亦不需處理,但下列情況應考慮手術處理。

(1)前脫位合并有碎骨塊,複位後不穩定,且病人疼痛嚴重者,可切開複位,克氏針交叉通過關節固定,將針尾彎成鉤狀,以防克氏針滑移。同時修復撕脫破裂的胸鎖關節前韌帶,術後用「∞」字繃帶固定4周,6周後拔除鋼針。

(2)後脫位手法複位失敗,或合并有血管、氣管壓迫癥狀者,應切開複位並行內固定,同時探查血管等合并損傷。手術沿鎖骨內側段切口,暴露胸鎖關節及鎖骨內側段,在直視下向外牽引上臂,並用巾鉗夾住鎖骨內端向外前方牽拉複位,克氏針交叉固定。

(3)鎖骨內端穩定術:陳舊性脫位或複發性脫位,功能障礙或疼痛嚴重者,可行鎖骨內1/3切除術或鎖骨內端穩定術。

鎖骨內端穩定術:沿鎖骨內段下緣至胸骨柄做橫切口,游離鎖骨內段5cm,將第1肋軟骨及肋骨內端表面軟組織剝離5cm,先使胸鎖關節逐漸複位,用血管鉗或動脈瘤針分離第1肋胸腔面。取闊筋膜條,在肋鎖韌帶處繞過鎖骨使之與第1肋靠攏,繞兩圈縫合固定(圖2)。術後上肢固定於胸壁2~3周。

(二)預後

參看

  • 骨科疾病

胸鎖關節脫位9776


<< 胸腺囊腫 胸內異物 >>

胸鎖關節脫位相關圖片

胸鎖關節脫位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相關疾病

胸鎖關節脫位
肩鎖關節脫位
尺骨下1/3骨摺合並下尺橈關節脫位
單側關節突關節脫位
關節脫位
寰樞關節脫位
踝關節脫位
頸椎雙側關節突關節脫位
頸椎單側及雙側小關節脫位
肩關節脫位
髖關節脫位
顳下頜關節脫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