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齡相關性白內障(age-related cataract)是最常見的白內障類型。通過裂隙燈進行檢查,60歲以上老年人中大約96%可以發現晶狀體有不同程度或不同形式的混濁。不過大多數病例病情進展緩慢,且不影響視力。在部分病例確實因晶狀體混濁而影響視力此時年齡相關性白內障的診斷才真正具有臨床意義。  

年齡相關性白內障-流行病學

年齡相關性白內障是指中老年開始發生的晶狀體混濁,隨著年齡增加患病率明顯增高。由於它主要發生於老年人以往習慣稱之為年齡相關性白內障。它的發生與環境、營養、代謝和遺傳等多種因素有關。一般認為,氧化損傷在這類白內障的形成過程中起主要作用。流行病學研究表明,紫外線照射、酗酒吸煙、婦女生育多心血管疾病、精神病、機體外傷等與這類白內障的形成有關。

1987年在全國範圍內對雙眼盲與低視力進行了流行病學分層隨機抽樣調查。採用WHO盲及低視力標準,調查1579316人中盲6826人,患病率0.43%;低視力患者9097人,患病率0.58%。其中盲人中41.06%,低視力患者中49.38%為白內障所致,即雙眼矯正視力<0.3的白內障患者共7336人,白內障患病率為0.46%。調查結果顯示白內障已成為中國首位的致盲原因隨著中國人口的增加和老齡化趨勢,與年齡相關的白內障發病率也將明顯增加。如果不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20年後中國的盲人數量將增加1倍。

在世界衛生組織和美國中國眼科研究所的支持下自1996年開始對中國兩個地區進行了防盲治盲項目評價研究。研究結果顯示,在50歲及50歲以上的人群中,白內障盲人的社會負擔率(每100個50歲及50歲以上因白內障失明需進行手術治療的人數)兩地區分別為1.63%和3.80%,平均約為2.70%;而白內障手術覆蓋率僅為50%。這一結果表明在50歲及以上的人群中,仍有一半即1.35%的人為白內障盲人。中國50歲及以上人群約佔總人口的18.00%以此計算,全國範圍內仍將有290萬白內障盲人急需手術治療。據估計,2020年中國人口將達到15億,50歲以及上人群佔總人口比例也將上升到25.00%,按這一發展趨勢計算,至2020年中國白內障盲人人數就將達到506.25萬人,較現在積存的白內障盲人數增加近1倍。  

年齡相關性白內障-病因

不同類型的白內障,其致病危險因素及發病機制亦不同。詳細的病因學研究可以區別不同危險因素在白內障形成過程中的作用,仍然是一個複雜而困難的課題。以某種危險因素作為某種類型白內障形成原因,建立不同類型白內障動物模型,對於總結眾多危險因素在白內障病因學中的作用是一種非常有價值的研究方法。雖然這種模型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它往往忽略了白內障形成過程中時間的影響和不同的危險因素致白內障的複雜性,但在揭示白內障形成和發生髮展過程中的規律性的作用卻不容懷疑。

白內障的發生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比如放射和自由基損傷;營養物質、化學物質缺乏和抗生素的使用;葡萄糖、半乳糖等代謝障礙;脂質過氧化產物損傷等此外,其他因素如衰老、遺傳基因等因素也是一個重要方面。其中最具有普遍意義的環節便是氧化損傷。  

年齡相關性白內障-臨床表現

根據混濁部位的不同,臨床上將年齡相關性白內障分為3種類型,即皮質性核性和後囊膜下混濁性白內障。事實上各類型年齡相關性白內障之間無嚴格區分,僅僅是代表混濁以何部位為主導的情況。皮質性在年齡相關性白內障最為常見,佔65%~70%;其次為核性白內障佔25%~35%;囊膜下混濁性白內障相對比較少見,僅佔5%。

1.皮質性年齡相關性白內障 皮質性白內障(cortical cataract)是年齡相關性白內障中最常見的一種類型,其特點是混濁自周邊部淺皮質開始,逐漸向中心部擴展佔據大部分皮質區。根據其臨床發展過程及表現形式,皮質性白內障可分為4期:初發期、進展期、成熟期和過熟期。

2.核性年齡相關性白內障 核性年齡相關性白內障(nuclear cataract)遠不像皮質性白內障那樣具有複雜的形態學變化和發展階段。核性白內障往往和核硬化並存。最初,混濁出現在胚胎核,爾後向外擴展直到老年核。這一過程可持續數月數年或更長的時間在晶狀體核混濁過程中可伴隨著顏色的變化。早期,少量棕色色素僅僅積聚在核區而不向皮質區擴展。但有時皮質區很薄也可呈現整個晶狀體均呈棕色反光的外觀。當色素積聚較少時核心部呈淡黃色對視力可不造成影響,眼底亦清晰可見裂隙燈檢查可在光學切面上以密度差別勾畫出混濁的輪廓。

3.囊膜下混濁性白內障 囊膜下混濁性白內障(subcapsular cataract)是指以囊膜下淺皮質混濁為主要特點的白內障類型混濁多位於後囊膜下呈棕色微細顆粒狀或淺杯形囊泡狀。有時前囊膜下也可出現類似改變。病變一般從後囊膜下視軸區開始呈小片狀混濁與後囊膜無明顯界限。在裂隙燈下檢查時,有時可以發現混濁區附近的囊膜受累,呈現黃、藍、綠等反射,形成所謂的多彩樣閃輝(polychromatic luster)現象。由於病變距節點更近,因此即使病程早期,或病變範圍很小很輕,也會引起嚴重的視力障礙。臨床上常常發現視力同晶狀體混濁程度不相符合的情況仔細檢查方可發現後囊膜混濁是其主要原因。當前囊膜下出現類似改變時囊膜下透明區消失可演變成前囊膜下白內障。這種類型的白內障多發生在60~80歲年齡組但在成熟期或過熟白內障以晶狀體全面陷入混濁為特點,其前囊膜下受累必然是一種並發現象,不應與此相混淆。

併發症: 在年齡相關性白內障發展的不同時期可能出現閉角型青光眼的急性發作,晶狀體成分過敏性眼內炎、晶狀體溶解性青光眼以及晶狀體核脫入玻璃體等。  

ADVERTISEMENT

年齡相關性白內障-診斷

根據病史、臨床表現及臨床檢查體征可以明確診斷在有關白內障的流行病學調查中,由於診斷標準不同,研究結果將有很大差異。各研究資料之間難於進行相互比較,因此必須制定出明確的診斷標準和規範的調查方法。中國採用的白內障流行病學調查,主要參照如下3個標準來進行。

1.世界衛生組織(WHO)盲與低視力標準 矯正視力<0.05為盲;≥0.05~<0.3為低視力;

2.WH0與美國中國眼科研究所診斷標準 1982年WHO與美國中國眼科研究所提出,視力<0.7晶狀體混濁而無其他導致視力下降的眼病作為白內障診斷標準。

3.特定年齡段標準 專為調查某一年齡段的白內障患病情況而制定的標準。如年齡≥50歲,晶狀體混濁,而無其他導致視力下降的眼病等採用這種方法調查的結果僅說明特定年齡段白內障患病狀況。

除了以上所述流行病學調查標準以外,在臨床上還有其他幾種有關白內障的診斷標準比如Chylack等的晶狀體混濁分級記錄方法即LOCS系統(1ens opacity classification system,LOCS)。這一系統是將晶狀體混濁的部位、範圍、顏色密度同標準照片進行比較,劃分不同等級,以確定晶狀體混濁的程度。此種診斷標準操作比較複雜,大多用於白內障的實驗研究,不適於在流行病學調查中應用。

鑒別診斷

與並發性白內障的鑒別點在於後者是由全身或眼局部病變引起的,且年齡相關性白內障的發病人群年齡普遍較大。  

年齡相關性白內障-檢查

開展的多是與白內障手術相關的一些必要的全身檢查,如血常規血液生化檢查、尿常規等檢查。了解病人身體的基本狀態,並可以排除白內障發病的其他危險因素。

其它輔助檢查

可以預測手術中出現的異常情況以及術後視力。

1.眼壓檢查 排除高眼壓引起的視功能損害。

2.房角檢查 應用房角鏡、超聲生物顯微鏡(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進行房角的檢查以了解虹膜角膜角的寬窄和開放程度,主要是在伴有青光眼史的患者中,為手術方式的制定提供依據。

超聲生物顯微鏡檢查是了解眼前段組織結構的一種重要方法它能夠檢查虹膜、房角、晶狀體及其懸韌帶情況,特別是在眼前段屈光間質混濁或小瞳孔時,是白內障手術前一種重要的輔助診斷手段。

3.B超檢查(B-ultrasonic Scanning) 對於白內障患者是一種常規檢查方法,可排除玻璃體積血、視網膜脫離和眼內腫瘤等疾患。在晶狀體明顯混濁,眼底鏡檢查不能辨明眼底情況時尤為重要

4.眼部特殊檢查 對手術效果存在疑慮或有特殊要求,懷疑合并其他眼病的患者,要進行相關的檢查(1)角膜內皮細胞檢查:觀察細胞密度(Cell density,CD)和六邊型細胞(Hexagocyte)的比例。角膜內皮低於1000/mm2時,應慎重考慮白內障手術方式,以避免出現術后角膜失代償而影響手術效果及術後恢復。  

年齡相關性白內障-治療

1.藥物治療 包括含硫制抗醌體製劑、醛糖還原酶抑制劑、維生素及能量合劑、天然提取物等,如法可利晴、谷胱甘肽、維生素C、仙諾林特、白內停等可以進行局部或全身治療

2.手術治療 是治療白內障的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主要採用白內障超聲乳化聯合人工晶體植入技術。

年齡相關性白內障5890


<< 黏多糖貯積症 擬除蟲菊類農藥中毒 >>

年齡相關性白內障相關圖片

年齡相關性白內障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相關疾病

年齡相關性白內障
代謝性白內障
輻射性白內障
後發性白內障
外傷性白內障
先天性白內障
中毒性白內障
青年白內障
併發症白內障
白內障
外傷相關性青光眼
性病相關性胃腸道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