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肉芽腫(Granuloma faciale)1945年由Nigley首先報告。亦稱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性面部肉芽腫。

面部肉芽腫的病因

(一)發病原因

皮損直接免疫熒光檢查見血管內或血管周圍主要為IgG沉積,提示本病可能為免疫複合物介導的慢性白細胞碎裂性血管炎。

(二)發病機制

發病機制還不清楚。可能為免疫複合物介導的慢性白細胞碎裂性血管炎。

面部肉芽腫的癥狀

皮損為一個或多個紅褐色或紫紅色斑塊,斑塊直徑可達數厘米,除毛囊口擴張外,皮損表面正常,好發於鼻、顴、前額部,少數還可發生於面部以外的部位如前臂、頸、胸。不侵犯內臟,可自行緩解。

面部肉芽腫的診斷

面部肉芽腫的檢查化驗

組織病理檢查:可見緻密多形性浸潤,主要位於真皮上部,在某些部位還可伸向真皮深部,甚至皮下組織。浸潤不侵犯表皮或毛皮脂腺附件,並由狹窄的正常膠原境界帶,將表皮與浸潤分開為本病的組織病理特點。多形性浸潤大部由中性粒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組成。經常有些嗜中性粒細胞核發生碎裂,形成核塵。許多毛細血管擴張,血管壁內及其周圍顯示強嗜酸性纖維蛋白樣物質,可見少數紅細胞外滲。

面部肉芽腫的鑒別診斷

本病應與持久性隆起性紅斑鑒別。本病有表皮下無浸潤帶,浸潤中嗜酸性粒細胞顯著增多,而持久性隆起性紅斑浸潤中幾乎無嗜酸性粒細胞,亦不出現無浸潤帶。

面部肉芽腫的西醫治療

(一)治療

小劑量氨苯碸25~100mg/d有效。亦可用puvA治療或皮損內注射皮質激素治療。

(二)預後

ADVERTISEMENT

不侵犯內臟,可自行緩解。

參看

  • 皮膚病科疾病

面部肉芽腫5400


<< 面部粟粒性狼瘡 面部偏側萎縮 >>

面部肉芽腫相關圖片

面部肉芽腫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相關疾病

面部肉芽腫
嬰兒臀部肉芽腫
鼻惡性肉芽腫
單側眼底出現肉芽腫性改變
腹股溝肉芽腫
肺良性淋巴細胞血管炎和肉芽腫病
肝內形成嗜酸性肉芽腫
過敏性血管炎和肉芽腫病
骨嗜酸性肉芽腫
環狀肉芽腫
壞死性結節病樣肉芽腫病
化膿性肉芽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