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性職業性皮膚病(industrial occupational dermatosis)系因在工業生產過程中職業性接觸有害因子而發生的皮膚病。本節介紹幾種具有代表性的工業性職業性皮膚病。酸鹼灼傷(burns due to acids and alkalies) 多由性質較潑尼無機或有機酸、碱接觸皮膚而引起。

酸鹼灼傷的病因

(一)發病原因

常見強酸有硝酸、硫酸、鹽酸、氟氫酸、甲酸、苯酚等。強酸具腐蝕性,作用於皮膚可吸收組織水分,使組織脫水、蛋白凝固而壞死。強鹼性化合物有鈉、鉀、鈣、銨、鋇等的氫氧化物。

(二)發病機制

鹼性物能溶解組織,使組織蛋白變性,脂肪皂化,細胞膜結構破壞,致使病變向縱深發展,產生溶解性壞死,且穿透及破壞均較深。二者引起的皮膚黏膜反應屬原發性刺激作用所致。酸鹼灼傷的輕重與接觸的酸鹼性質、濃度、接觸時間及皮膚狀況有關。

酸鹼灼傷的癥狀

1.酸灼傷 硝酸、硫酸、鹽酸三者所引起的化學灼傷癥狀基本相同。皮損多局限接觸局部。接觸時間短、接觸物濃度低者,僅在接觸部出現潮紅、灼癢,脫離接觸後很快消退;接觸物濃度較大,皮膚紅腫灼痛,繼而形成褐紅色腫脹、水皰,甚者發生潰瘍、壞死,愈後留有瘢痕;長期接觸稀硫酸或鹽酸可引起皮膚乾燥、角化、易形成皸裂;長期接觸酸霧者可使皮膚及黏膜發生刺激癥狀。亦可發生濕疹樣皮炎改變。偶可引起鼻中隔穿孔或咽部黏膜潰瘍、齒酸蝕症、潰瘍性口腔炎或消化道炎症。因工作不慎,也可造成眼部灼傷。鹽酸所致的燒傷不及硫酸及硝酸所致的深,且較易形成水皰。硝酸是一種強氧化劑,能引起組織黃染及深部燒傷,產生棕色焦痂,成為難愈的深潰瘍。硫酸透皮作用很深,接觸後立即感到疼痛,局部皮膚先變白而後變黑,形成壞死,周圍紅腫,壞死焦痂脫落形成境界明顯的深潰瘍,癒合很慢。

氟氫酸(即40%氟化氫水溶液)開始作用緩慢,故易被忽視而延誤治療。輕者僅出現紅斑,劇烈疼痛,相繼於接觸部位皮膚變白、水腫,發生組織凝固性壞死,表面可起大皰,皰壁緊張,破後形成潰瘍。若有少量氟氫酸殘留,則繼續向深處及周圍滲透,壞死組織擴展可深達骨質。

苯酚(石炭酸)具原漿毒性,它具有全身的和局部的作用,吸水性強可引起細胞蛋白質凝固,能深達人體組織。皮膚接觸高濃度苯酚後立即變白,經歷短暫的麻木後引起局部紅腫、大皰及壞死。大量酚被人體吸收後可引起腎臟損害。酚很容易被65%的乙醇或異丙醇所中和。

7%的甲酸(蟻酸),即可引起皮膚灼傷。皮膚黏膜被濃醋酸灼傷時有劇痛,並形成污穢的灰白色壞死組織塊。

2.碱灼傷 鈉、鉀、鈣、銨、鋇等的氫氧化物為強鹼性化合物,長期接觸低濃度者可引起皮膚乾燥,甲板變薄,光澤消失。接觸中等濃度者,接觸局部自覺瘙癢,發生急性皮炎,可出現紅斑、腫脹、丘疹、水皰、糜爛,如處理不當,日久可轉為慢性皮炎。接觸高濃度者於接觸局部自覺灼痛,發生灼傷、壞死,形成深潰瘍,易繼發感染,癒合極慢,愈後留有瘢痕。

有職業性接觸酸鹼史,且具有典型臨床表現者易於診斷。

ADVERTISEMENT

酸鹼灼傷的併發症

接觸碱粉或蒸氣可引起上呼吸道黏膜的刺激反應,偶可引起鼻中隔潰瘍,穿孔,眼部可有畏光、流淚、視力模糊和異物感等,結膜充血、紅腫,若濺入濃碱,特別是氫氧化鈉,可致角膜損傷,甚至失明。

酸鹼灼傷的預防和治療方法

作業前可塗防護劑,穿戴防護用品,作業時遵守安全操作規程,力求做到生產過程密閉化,管道化,作業場所應設置常備水源及必要的中和劑。

酸鹼灼傷的西醫治療

(一)治療

一旦接觸立即用大量清水沖洗,可減輕癥狀及防止深層損害(用於製造顏料的鹽酸鈦接觸皮膚,只能拭去,因用清水沖洗會導致嚴重燒傷)。然後再用中和劑如接觸酸可用碳酸氫鈉溶液沖洗;接觸碱者用弱酸性溶液洗滌。外用、內服皮質類固醇激素均有較好的效果。急救措施對預防發生嚴重燒傷有重要意義。

(二)預後

特別是氫氧化鈉,可致角膜損傷,甚至失明。

參看

  • 急救科疾病

酸鹼灼傷7779


<< 髓過氧化物酶缺乏症 粟瘡 >>

酸鹼灼傷相關圖片

酸鹼灼傷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相關疾病

酸鹼灼傷
電灼傷
複合型酸鹼失衡
混合型酸鹼平衡紊亂
化學性皮膚灼傷
角膜灼傷刮傷
千足蟲灼傷
食管腐蝕性灼傷
咽部灼傷
鹼性磷酸酶增高
鹼性磷酸鈣結晶沉積病
強酸、強鹼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