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性厭食(anonexia nervosa)一詞系1874年首創,亦稱神經性食欲不振,以長期原因不明的厭食,顯著的體重減輕為其特徵。發病年齡在10歲以上,女性青少年為多見,若不及時治療,可導致嚴重的營養不良與極度衰竭,影響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與發育。原因還未完全查明的精神障礙﹐特徵是為保持體型瘦削而長期過分節食或拒食﹐以致造成體重銳減﹑營養缺乏﹑代謝和內分泌功能紊亂﹐嚴重時可危及生命。多見於青少年期﹐女性患病率遠高於男性。經適當治療可以康復。臨床上要與軀體疾病引起的消瘦相鑒別。由於患者並不缺乏食慾﹐不是厭食﹐而是主動拒食﹐因此神經性厭食一詞名實不符。發病頻率因時因地而異﹐西方工業化國家中發病率較高﹐1970年代的年平均發病率為每10萬人~1.6例。縱向調查顯示﹐近20~30年來發病率上升。多為女性﹐男性只佔總病例數的4~6%。英國寄宿學校的12~18歲女生中﹐神經性厭食的患病率為0.5%。首次發病年齡一般在10~30歲間﹐約80%的病例始發於13~20歲間。美﹑英等國的調查表明﹐經濟富裕的上﹑中層家庭中﹐以及像芭蕾舞演員這類強調身材苗條的職業中﹐本病的發病率較高。中國目前尚無流行學調查資料。  

病因及發病機理

病因迄今尚未完全弄清楚。病人的神經系統﹑消化系統及內分泌系統均無原發性器質改變。中樞神經系統與攝食有關的部位(下丘腦)是否存在著分子水平的變化﹐抑或完全是心因性障礙則都還不能肯定。目前多認為﹐神經性厭食的發病﹐是生物學易感素質與社會─心理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生物學因素起素因作用﹐心理學因素起誘因作用﹐而社會影響起病理塑型作用。支持生物學素因假說的證據主要有﹕

  • 女病人100%有月經停止﹐約20%的病例在病程早期體重還在正常範圍時﹐便出現月經停止和中樞性體溫調節障礙﹐提示下丘腦有原發的功能失調。
  • 有間接證據表明﹐患本病時下丘腦多巴胺受體有抑制性反饋控制缺陷﹐導致該處兒茶酚胺類神經介質活動增強。
  • 神經性厭食與特納氏綜合症(XO綜合症)和泌尿生殖系統畸形同時存在的頻度﹐遠遠超過機遇的頻度﹐推測染色體畸變可增加神經性厭食的易病性。

支持心理學誘因假說的證據是﹕不少病人在發病之前遭遇過創傷性的生活事件﹐受過精神刺激。行為學派認為﹐神經性厭食是一種習得性障礙﹐是對進食的恐怖─迴避反應。精神分析學派認為神經性厭食是一種心因性障礙﹐與口欲期心理發育失調有關。支持社會性病理塑型作用的證據是﹕本病患者的父母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在年青時有力求體型瘦削並節食減肥的經歷﹔本病姊妹同病率也較高。由於雙生子研究表明本病的發病與遺傳因素無關﹐因此上述發現主要反映了家庭環境的示範性影響。此外﹐本病多見於經濟富裕的家庭和芭蕾舞演員之類的職業﹐表明家庭和社會環境中以瘦削苗條為美的審美觀和節食減肥的習慣﹐對神經性厭食的發生﹐有著肯定的病理塑形性影響。  

神經性厭食與抑鬱症的關係

曾受到很多研究者的注意。已發現的事實包括﹕

  • 神經性厭食病人中有抑鬱情緒者高達25~50%﹐但抑鬱的有無與程度與體重減輕的程度並無顯著相關。
  • 神經性厭食者的一﹑二級親屬中﹐情感性疾病的發病率顯著高於正常對照組。
  • 神經性厭食症時的地塞米松抑制試驗呈脫抑制反應﹐與原發性抑鬱症相似。
  • 抗抑鬱葯治療對部分神經性厭食患者有效。

綜合以上發現﹐抑鬱似乎不是神經性厭食時的繼發心理反應。有人認為﹐神經性厭食是抑鬱症﹑特別是青少年期抑鬱症的一種變型表現﹔另一些人則認為﹐具有抑鬱症易感素質的人在特定的家庭和社會氣氛影響下﹐容易發生神經性厭食。  

診斷

目前國外學者仍沿用1972年Feighner提出的診斷六條標準,認為其發病年齡約在10~30歲。根據我國神經性厭食病例的特點,少年神經性厭食診斷應為:①年齡10歲以上。②多因精神刺激或學習、工作壓力過大而發病。③體重減輕20%以上或同年齡身高標準體重減輕15%以上。④伴有嚴重病及精神疾病而引起的厭食、消瘦。⑤排除器質性疾病及精神疾病而引起的厭食。⑥少數患者以身材保持苗條為美,唯恐長胖而有意識地控制飲食,而寧願挨餓瘦者。

神經性厭食病例應住院進一步檢查,詳問病史,必須排除內科器質性病變引起的繼發性厭食,肝、腎、胃腸的檢查以及蝶鞍體層像及/或顱腦CT的檢查(注意垂體惡病質)都是必不可少的。住院病例還應進行內分泌腺功能的檢查,如垂體甲狀腺功能、腎上腺皮質功能,生長激素分泌功能等檢查。  

治療措施

神經性厭食應採用綜合性治療方法。①精神心理治療一首先醫生護士應主動關心體貼病人,講明該病的可治性及危害性,並對引起本病的明顯誘因,力爭予以解決。取得病人的信任與合作。②飲食治療:鼓勵病人少吃多餐,主動進食,補充營養豐富的食物及維生素,患者不僅是體重明顯下降,而且全身營養狀態極差,對進食困難者應採用靜脈或胃內插管點滴營養液,以糾正營養不良,在住院的第一周要注意患兒的心血管系統改變及水電解質紊亂。③藥物治療:可先用抗抑鬱藥物如阿米替林(Amitriptyline)以改善病人的情緒,提高病人的食慾,一般在6~12天後出現好轉,若見有副反應,呆改用抗組織胺和抗5-羥色胺藥物賽庚啶(cyproheptadine)作為食慾的興奮劑,服藥2~3周,可以改善病兒的癥狀及體征,但需定期複查血皮質醇量,因該葯有使皮質醇下降的副作用。北京兒童醫院曾用中藥為主治療少年神經性厭食症4例,取得較好效果,病兒平均年齡13歲,原因不明厭食三月以上,體重減輕20%或與同年齡標準體重減輕15%以上,住院時間平均1.8月,每日服中藥一劑,治療結束時體重平均增加5.3kg,治療中食慾逐漸恢復,食量增加,臨床癥狀消失,最後體重完全恢復,中藥治則是健脾脾養胃、疏肝化滯,主要藥方有建曲、焦術、草蔻、砂仁黃精、紫草等。 補鋅可以使口腔唾液中味覺素含鋅量增高,恢復味蕾的敏感度,從而增進食慾。常用的補鋅製劑為蛋白鋅、新稀寶等。  

病因學

病因及發病機制尚未徹底明了,在國外為常見病,患者絕大多數由於畏懼肥胖影響形體美,而有意識地限制飲食,多數學者認為是一種精神內分泌疾病,由於特殊的精神心理變態而進食過少,造成嚴重的營養不良,體重減輕,以致下丘腦一垂體一性腺軸功能紊亂。根據我國醫學界的研究,國內神經性厭食患者多數是由於慢性精神刺激或學習工作過度緊張而逐漸起病,以青春期女性為多見,表明這一時期性格不穩定,容易受外界刺激的影響。

神經性厭食患者,下丘腦釋放黃體生成素釋放激素(LHRH)的功能減低或喪失,可能是由於中樞神經中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代謝紊亂所致,患者的精神心理異常,可能是中樞神經系統多巴胺能活性增強的結果,其內分泌改變可能由於嚴重營養不良引起,而不是原發性下丘腦功能紊亂的結果。  

臨床表現

明顯的厭食是本病的首見癥狀,每日進食量較發病前減少2/3以上,患者水瘦,體重下降超過原體重的20%,除厭食外並可見噁心、嘔吐及頑固性便秘。由於長期的進食過少,患者可出現營養不良及低代謝癥狀,例如:身涼、畏冷、心動徐緩,低血壓,皮膚粗糙等。已有月經的女孩,可出現繼發性閉經。多數病例尚能支持一般室內活動、能上學念書等。但容易疲乏無力,少數病例精神抑鬱,反應淡漠,雖然已極度消瘦,但仍不思飲食,諱疾忌醫。  

ADVERTISEMENT

預防

慢性的精神刺激主要因素,以身材苗條為美,而有意節食者,僅佔少數(13%)。因此解除慢性刺激和負擔過重是預防或減少發病的主要措施。①情緒預防:本病女性發病較多,表明這一時期性格的不穩定,易受外界刺激,或家中不睦,父母之間的矛盾,家中親友重病或死亡者,意外的受挫折者等等,均易發生本病,因此保持精神的樂觀、心胸開闊是至關重要的。②勞逸結合/使腦力勞動與適當的體質鍛煉、體力勞動相結合、適當安排娛樂活動與休息,可以防止因過分勞累引起下丘腦功能的紊亂。③進行正確人體美的教育,少數病例對進食與肥胖體重具有頑固的偏見與病態心理,以致出現強烈的恐懼變胖而節制飲食,保持所謂體形的「美」,因此對正確的健康的「美」的教育,也是不可少的。  

預後

目前國內多採用精神心理、飲食、中藥、鎮靜劑、理療、磁療等治療方法,儘管治療是緩慢而較困難的,但既往認為本病的預後是良好的,長期追蹤發現大多數患者厭食癥狀可以逐漸消失,體重恢復,致使的或有精神病變表現者是少見的。但最近亦見到一組國外42例住院嚴重病例的療效報告,其中32例病情改善,5例無變化,3例死亡(7%),亦見有報道死亡率為2~20%者,死亡原因主要因代謝嚴重失調,軀體衰竭,以致感染不能控制而致命,因而也加強認識本病遠非良性疾病,值得警惕與重視。

神經性厭食7572


<< 神經元移行異常 神經性胃痛 >>

神經性厭食相關圖片

神經性厭食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相關疾病

神經性厭食
神經性厭食症與神經性貪食症
神經性厭食症
小兒神經性厭食
神經性貪食症
小兒神經性貪食
癲癇的植物神經性發作
情緒性厭食
生理性厭食
神經性胃痛
神經性頭痛
神經性嘔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