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脫位又叫脫臼或脫骱,是指組成關節各骨的關節面失去正常的對合關係。脫位可分為先天性、外傷性、病理性和習慣性脫位四種。如按脫位程度來分,可分為半脫位和全脫位。按脫位後的時間來分,又可分為新鮮脫位和陳舊性脫位(指脫位超過三周以上者)。

關節脫位

  

簡介

關節面失去正常關係。又稱脫臼。由創傷引起的稱為外傷性脫位,由病變破壞引起的稱為病理性脫位。胚胎期關節發育不全而引起的稱為先天性脫位。

關節脫位

關節面完全失去對合關係時稱為完全脫位,部分對合的稱為半脫位。外傷性脫位多見於肩、髖、肘、下頜關節。4歲以下的小兒橈骨頭發育不全,環狀韌帶鬆弛,受到牽拉易發生半脫位。

脫位後出現疼痛、腫脹、畸形、功能障礙、關節對合關係異常。X射線片可確診,並可判定有無合并骨折以及是否存在其他病理改變。

治療以手法複位為主,切忌粗暴。複位不成功者才切開複位。複位後制動3周,開始主動運動,輔以輕柔的被動運動,恢復關節活動及肌力,切勿暴力被動推拿。  

病理分類

1、按原因可分為外傷性脫位、病理性脫位、先天性脫位及麻痹性脫位。

2、按脫位程度可分為全脫位及半脫位。

關節脫位

3、按遠側骨端的移位方向,可分為前脫位、後脫位、側方脫位和中央脫位等。

4、按脫位時間和發生次數可分為急性、陳舊性(如脫位3周以上而未複位者)和習慣性脫位(一個關節多次脫位)等。

5、按脫位是否有傷口與外界相通可分為閉合性脫位與開放性脫位。 早期全身可合并多發傷、內臟傷和休克等合并傷,局部可合并骨折和神經血管損傷,應詳細檢查及時發現和處理。晚期可發生骨化肌炎,骨缺血壞死和創傷性關節炎等,應注意預防。

ADVERTISEMENT

1、骨折 多發生在骨端關節面或關節邊緣部,少數可合并同側骨幹骨折。

2、神經損傷 較常見,多因壓迫或牽拉引起,如肩關節脫位可合并腋神經損傷,肘關節脫位可引起尺神經損傷等。

3、血管傷 多因壓迫或牽拉引起,如肘關節脫位,可有肱動脈受壓。膝關節脫位時膕動脈可受牽拉和壓迫,其中少數可有斷裂。

4、骨化肌炎 多見於肘關節和髖關節脫位後(詳見骨折總論)。

5、骨缺血性壞死 如髖關節脫位後可引起股骨頭缺血性壞死,但多在受傷1~2月後才能從X線片上看出。

6、創傷性關節炎 如脫位合并關節內骨折、關節軟骨損傷、陳舊性脫位、骨缺血性壞死等,晚期都容易發生創傷性關節炎。  

治療原則

傷後在麻醉下儘早手法複位

適當固定,以利軟組織修復;及時活動,以恢復關節功能。

關節脫位

早期複位容易成功,功能恢復好;複位晚則困難大,效果差。複位中切忌粗暴,要注意防止附加損傷,如骨折、血管和神經損傷等。複位必須達到解剖複位,複位後及時正確的固定是保證軟組織損傷修復和防止再脫位的重要措施。一般固定三周後,早期活動,以利功能恢復。  

開放複位的適應症

對手法複位失敗或陳舊性脫位,特別是合并大血管傷者,應行開放複位,如合并有神經傷,在手法複位後觀察1-3個月,大多數可自行恢復,如神經功能無恢復,即應手術探查神經。  

開放性關節脫位的處理

應爭取在6-8小時內進行清創術,在徹底清創後,將脫位整復,縫合關節囊,修復軟組織,縫合皮膚,橡皮條引流48小時,外有石膏固定於功能位3~4周,並選用適當抗菌素以防感染。  

臨床表現

關節脫位只有當關節囊、韌帶和肌腱等軟組織撕裂或伴有骨折時方能發生脫位。

關節脫位

具有一般損傷的癥狀和脫位的特殊性表現。受傷後,關節脫位、疼痛、活動困難或不能活動 如果力量足夠,幾乎任何骨頭都能從其關節處被拉開和碰開。如籃球運動員被球擊在手指末端,關節就可脫位橄欖球運動員在投擲時可被打擊,而打擊的力量可使肩關節脫位。

脫位通常影響活動的關節,如踝、膝、髖、腕、肘,但最常見的是肩和手指關節。不活動的關節,如在骨盆的關節,當使關節固定在一起的韌帶被牽拉或撕裂時,也能被分開。

椎骨的脫位如果損害神經或脊髓就能危及生命。優勢椎骨的脫位發生於脊椎創傷處,後者可導致癱瘓。  

一般癥狀

(1)疼痛明顯,活動患肢時加重。

(2)腫脹,因出血、水腫使關節明顯腫脹。

(3)功能障礙 關節脫位後結構失常,關節失去正常活動功能。  

特殊表現

(1)畸形 關節脫位後肢體出現旋轉、內收或外展和外觀變長或縮短等畸形,與健側不對稱。關節的正常骨性標誌發生改變。

關節脫位

(2)彈性固定 關節脫位後,未撕裂的肌肉和韌帶可將脫位的肢體保持在特殊的位置,被動活動時有一種抵抗和彈性的感覺。

(3)關節盂空虛 最初的關節盂空虛較易被觸知,但腫脹嚴重時則難以觸知。

3.X線檢查 關節正側位片可確定有無脫位、脫位的類型和有無合并骨折,防止漏診和誤診。  

診斷要點

(1)有明顯外傷史。

(2)臨床表現為關節疼痛與腫脹、畸形、彈性固定及關節盂空虛。

(3)X線檢查可明確脫位的部位、程度、方向及有無骨折及移位。  

疾病治療

關節脫位的治療三步驟  

複位

以手法複位為主,時間越早,複位越容易,效果越好。但應由有經驗的專科醫生進行複位。  

固定

複位後,將關節固定在穩定的位置上,

關節脫位

使受傷的關節囊、韌帶和肌肉得以修復癒合。固定時間為2-3周。  

功能鍛煉

固定期間,應經常進行關節周圍肌肉的舒縮活動和患肢其它關節的主動運動,以促進血液循環消除腫脹;避免肌肉萎縮和關節僵硬。  

中醫診治

藥物治療

a.內服:中成藥(丸劑、酒劑、膠囊、蜜丸、顆粒劑)、中草藥,並根據每個患者的個人狀況配以食療

關節脫位

b.外用:貼劑、藥物熏洗、藥物熏蒸、藥物透敷、針灸、艾灸、葯熨、火療、藥物噴射。  

理療

激光針刀、四肢疾病治療儀、全身康復治療儀、智能型極超短波治療儀、三維智能干涉波治療儀、全科治療儀、藥物離子導入儀、電腦骨創傷治療儀、遠紅外線理療艙、經皮給葯治療儀、微波治療儀、偏振遠紅外光電腦疼痛治療儀、磁療儀、經絡導平儀。  

靜態療法

架雙拐行走、下肢床頭牽引、推拿學位按摩、功能康復鍛煉。通過中醫治療打通微循環和經絡,促使壞死骨質吸收,骨壞死區域修復,同時應用靜態療法幫助恢復功能。  

健康與飲食

a.關節脫位術後,應增進營養,多食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如:魚類、雞蛋、豆製品等及適當增加鈣質。

b.保持大便通暢,多飲水,多食蔬菜、水果,如:青菜、芹菜、香蕉等,若便秘可用開塞露等緩瀉劑。  

急救原則

關節脫位也稱脫臼,是指構成關節的上下兩個骨端失去了正常的位置,發生了錯位。多暴力作用所致,以肩、肘、下頜及手指關節最易發生脫位。關節脫位的表現,一是關節處疼痛劇烈,二是關節的正常活動喪失,三是關節部位出現畸形。一旦發生關節脫位,應讓病人受傷的關節安靜地固定在病人感到最舒適的位置。由於脫位時間越長,複位就越困難,所以應儘可能在進行妥善固定後,迅速就醫。值得注意的是,在為病人脫衣服時,應先脫健康一側的,再脫受傷一側的,穿衣服時則反之。  

肩關節脫位

(dislocationofshoulderjoint)

大多為後脫位,除老年肌肉鬆弛之新鮮脫位外,一般均需麻醉後或肌鬆弛下進行複位,常用手法復有:

希氏法

傷員仰卧位,術者立於傷側,用靠近患肢術者一側的足跟置於患肢腋窩部,於胸壁和肱骨關之間作支點,握患肢前臂及腕部順其縱軸牽引。達到一定牽引力後,輕輕搖動或內、外旋其上肢並漸向軀幹靠攏複位。

牽引上提法

坐位,助手握患肢腕部順應其患肢體位向下牽引,用固定帶或另一助手將上胸抱住固定。牽引1~2分鐘後,術者用雙手中指或輔以食指在腋下提移位之肱骨頭向上外複位。

操作時不可粗暴,以免引起肱骨外科頸骨折,複位後X線攝片檢查完全複位後,用膠布或繃帶作對肩位固定3周。

手法複位不成功則去進行手術開放複位,習慣性脫位時,可作修補術。

關節脫位

肘關節脫位(dislocationofelbowjoint)

關節脫位

平卧位,助手固定患肢上臂作對抗牽引,術者握其前臂向遠側順上肢軸線方向牽引。複位後上肢石膏托固定於功能位3周。  

橈骨頭半脫位

術前一手握患肢,另一手輕握其腕部作輕柔的牽引及旋轉其前臂,當前、後輕旋時即感到橈骨頭清脆聲或彈動而複位。繃帶懸吊前臂適當保護患肢1周。  

髖關節脫位

(dislocationofhipjoint)

①預防休克,若已有休克時,應取平卧位,保持呼吸道通暢,注意保暖並急送醫院進行搶救。

②急送醫院在麻醉下進行手法複位。

③複位後可用皮膚牽引或髖人字形石膏固定6~8周。

④解除外固定後應繼續鍛煉髖骨活力和髖部肌力,然後持拐不負重步行。

三個月後X線照片證實股骨頭無缺血性壞死徵象,可逐漸棄拐步行。

一年內應仍應定期檢查股骨頭情況。

參看

  • 《家庭醫學百科·醫療康復篇》- 關節脫位
  • 《放射診斷學》- 關節脫位
  • 《骨科學》- 關節脫位
關節脫位2609


<< 冠狀動脈性心臟病 關格 >>

關節脫位相關圖片

關節脫位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相關疾病

尺骨下1/3骨摺合並下尺橈關節脫位
單側關節突關節脫位
關節脫位
寰樞關節脫位
踝關節脫位
頸椎雙側關節突關節脫位
頸椎單側及雙側小關節脫位
肩鎖關節脫位
肩關節脫位
髖關節脫位
顳下頜關節脫位
橈骨幹下1/3骨摺合並下尺橈關節脫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