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慢性化膿性骨髓炎是急性化膿性骨髓炎的延續,往往全身癥狀大多消失,只有在局部引流不暢時,才有全身癥狀表現,一般癥狀限於局部,往往頑固難治,甚至數年或十數年仍不能痊癒。目前,對大多數病案,通過妥善的計劃治療,短期內可以治癒。  

病因學

在急性期中,經過及時、積極的治療,多數病例可獲得治癒,但仍有不少病人發生慢性骨髓炎。形成慢性骨髓炎常見的原因如下:

(一)在急性期未能及時和適當治療,有大量死骨形成。

(二)有死骨或彈片等異物和死腔的存在。

(三)局部廣泛疤痕組織及竇道形成,循環不佳,利於細菌生長,而抗菌藥物又不能達到。  

發病機理

急性期的癥狀消失後,一般情況好轉,但病變持續,轉為慢性期。

由於死骨形成,較大死骨不能被吸收,成為異物及細菌的病灶,引起周圍炎性反應及新骨增生,形成包殼,故骨質增厚粗糙。如形成竇道,常經年不愈。如引流不暢,可引起全身癥狀。

如細菌毒力較小,或機體抵抗力較強,膿腫被包圍在骨質內,呈局限性骨內膿腫,稱布勞德氏膿腫(Brodie's abscess)。常發生在脛骨上下端,起病時一般無明顯癥狀,僅於數月或數年後第一次發作時才有局部紅腫和疼痛。如病變部骨質有較廣泛增生,使髓腔消失,循環較差,發生堅實性彌散性骨髓炎,稱加利氏骨髓炎(Sclerosing osteomgelitis of Garre)。最常發生在股骨和脛骨,以間歇疼痛為主。  

臨床表現

臨床上進入慢性炎症期時,有局部腫脹,骨質增厚,表面粗糙,有壓痛。如有竇道,傷口長期不愈,偶有小塊死骨排出。有時傷口暫時癒合,但由於存在感染病灶,炎症擴散,可引起急性發作,有全身發冷發熱,局部紅腫,經切開引流,或自行穿破,或藥物控制後,全身癥狀消失,局部炎症也逐漸消退,傷口癒合,如此反覆發作。全身健康較差時,也易引起發作。

由於炎症反覆發作,多處竇道,對肢體功能影響較大,有肌肉萎縮;如發生病理骨折,可有肢體短縮或成角畸形;如發病接近關節,多有關節攣縮或僵硬。

ADVERTISEMENT

X線照片可顯示死骨及大量較緻密的新骨形成,有時有空腔,如系戰傷,可有彈片存在。布勞德氏膿腫X線照片顯示長骨干骺端有圓形稀疏區,膿腫周圍骨質緻密。加利氏骨髓炎骨質一般較粗大緻密,無明顯死骨,骨髓腔消失。

慢性骨髓炎的診斷,根據以往有急性骨髓炎或開放性骨折病史,局部病灶檢查及X線片表現,不難確診,但仍需與下列病變鑒別。

(一)結核性骨髓炎 一般多侵入關節,病史較緩慢,有結核病或結核病接觸史等。X線片顯示以骨質破壞為主而少有新骨形成。

(二)骨樣骨瘤 常易診斷為局限性膿腫,但其特徵為經常性隱痛,夜間疼痛較重,局部壓痛明顯,但無紅腫,少有全身癥狀,X線片可進一步提供鑒別依據。

(三)骨幹肉瘤 局部及X線片表現偶可與骨髓炎混淆,但根據發病部位、年齡,臨床表現及X線片特徵可資鑒別。  

治療措施

慢性化膿性骨髓炎的治療,一般採用手術、藥物的綜合療法,即改善全身情況,控制感染與手術處理。由於重病長期卧床,尤其在血源性急性發作後,極需改善全身情況。除用抗菌約物控制感染外,應增進營養,必要時輸血,手術引流及其他治療。

藥物應用宜根據細菌培養及藥物敏感試驗,採用有效的抗菌藥物。

如有急性複發,宜先按急性骨髓炎處理,加強支持療法與抗菌藥物的應用,必要時切開引流,使急性炎症得以控制。

無明顯死骨,癥狀只偶然發作,而局部無膿腫或竇道者,宜用藥物治療及熱敷理療,全身休息,一般一、二周後癥狀可消失,無需手術。

如有死骨、竇道及空洞、異物等,則除藥物治療外,應手術根治。手術應在全身及局部情況好轉,死骨分離,包殼已形成,有足夠的新骨,可支持肢體重力時進行。手術原則是徹底清除病灶,包括死骨、異物、竇道、感染肉芽組織、疤痕等,術後適當引流,才能完全治癒骨髓炎。骨髓炎手術一般滲血多,要求盡量在止血帶下進行,作好輸血準備。

(一)病灶清除開放引流法 在過去,常用奧爾(orr)氏開放手術法,目的在清除病灶,消除死腔,充分引流,以利癒合。即徹底去除竇道、疤痕組織、死骨、異物,亂除死腔中的肉芽組織,切除不健康的骨質及空腔邊緣,使之呈碟形。但應注意不可去除過多骨質,以免發生骨折。並注意少剝離骨周圍軟組織如骨膜等,以免進一步影響循環妨礙癒合,傷口不予縫合,用油紗布填充,外用石膏固定。2周後更換敷料,以後每4~6周更換一次,直至愈至。此法有一定缺點即傷口長期不愈需多次換石膏,臭味較大,鄰近關節被固定過久,引起僵硬,肌肉萎縮,疤痕也較大。在小部分病人,如軟組織缺損過大,或不能縫合皮膚時,仍有使用價值。

(二)清除病灶、滴注引流法 1956年以來我院採用的改進的方法,在徹底清除病灶,死腔碟形化後,洗凈傷口,只定點縫合皮膚,不分層縫合。傷口內放兩根細導尿管或塑料管,術後其中一根用生理鹽水滴注引流(圖3-198),每1000毫升生理鹽水內加青黴素80萬單位,一日約2000毫升,另一根作負壓吸引。當患者體溫降至正常後一周左右。由於傷口有充分滴注沖洗引流,感染容易控制,骨腔凝血機化,而後骨化。大多數病人傷口在一月內得到癒合。少數術後傷口不愈或複發的病人,大多是由於清除病灶不徹底引起的。再次手術徹底清除病灶和滴注引流後可獲成功。術後傷口縫合不可過緊,必須保持不斷滴入,同時又能流出,以免引流不暢。滴注引流法的缺點是容易沾濕被褥,因此要防止潮濕,以免病人受涼,一般採用多量敷料吸水,塑料布和護架保護被褥。如用兩根細導尿管,一根滴入液體,另一根用負壓吸出(如胃腸減壓器),可減輕上述情況。

(三)消滅死腔的手術 股骨、脛骨慢性化膿性骨髓炎,在病灶清除術後如死腔很大,可用帶蒂肌瓣充填死腔。勿損傷該肌瓣的血管神經,肌瓣不宜太大,避免蒂部扭轉。

(四)病骨切除 有些慢性骨髓炎,如肋骨,腓骨上端或中分、髂骨等。可考慮採用手術切除病變部分。

(五)截肢 在感染不能控制,患肢功能完全喪失,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時,經慎重考慮後,方可採用。

火器傷慢性化膿性骨髓炎的處理,要徹底清除病灶,用滴注引流法根治。  

最新療法

慢性骨髓炎是由各種原因導致病原菌對骨膜、骨質、髓腔及周圍軟組織侵襲和破壞而成。隨著CT、MRI及彩超的普及,可早期發現急性化膿性骨髓炎的病變。在CT、彩超引導下的膿腫穿刺病源學檢查,穿刺引流治療,使急性化膿性骨髓炎的早期診斷準確率和療效大大提高。但慢性骨髓炎仍是骨科研究熱點病種。下面,我們圍繞感染控制,病灶清除,缺損修復,靶位體液療法四個環節,對慢性骨髓炎的新療法作用機制進行分析。

一、 感染控制

近年來抗生素的不合理應用,使慢性骨髓炎致病菌種類發生變化,產生細菌變異,細菌耐葯。目前發現,銅綠色假單胞菌感染率已由第3位上升到第2位,說明球菌感染率下降,革蘭氏陰性菌感染率明顯上升,內源性「正常菌群」及周圍環境中的「條件致病菌」已成為化膿性骨髓炎的主要致病因素。近年發現的「L」型細菌是敏感細菌的細胞壁部分或全壁缺失而產生的變異菌,具有往複返祖的生化還原特性。當患者抵抗力下降,或破壞細胞壁的抗生素在骨髓腔內濃度下降時,可返祖成金黃色葡萄球菌,使骨髓腔內炎性產物急驟充塞哈佛氏管,壓迫滋養毛細血管,使小靜脈迴流障礙,從而引發骨組織正常代謝障礙,導致破骨細胞和成骨細胞的過度活躍,使骨的破壞吸收和再生修復失去動態平衡,是引發慢性骨髓炎一系列病理變化的根源。細菌的耐葯、變異給臨床選葯也帶來較大困難。

利福平和幾丁糖聯合使用,為慢性骨髓炎提供了新選擇。利福平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L」型細菌具有雙重殺滅作用,能緩解骨性劇痛。幾丁糖又名甲殼素,從昆蟲和甲殼類動物的外殼中提取,具有廣譜抗菌,緩解骨感染作用;與利福平聯合使用,能增加利福平的抗菌效力,並減少對肝臟的毒性作用;幾丁糖在竇道和創面的局部運用,可促進血管平滑肌及血管內皮細胞再生,改善血液循環,促進傷口癒合。對四肢創傷性骨髓炎,若無明顯皮膚軟組織缺損,內固定恰當者,早期口服利福噴丁(一種新型半合成利福黴素,比利福平具有更強的親脂性,具有廣譜抗菌作用)能及時扭轉病情,避免病情惡化,最終達到治癒。

隨著社會的進步,抗感染藥物的給藥方式也有以下三個面創新:

1、局部載葯緩釋系統 慢性骨髓炎病灶局部給葯,病灶抗生素濃度較全身給葯高數倍至數百倍。血清濃度低,可避免全身毒副作用。緩釋系統解決了病灶局部抗生素濃度的維持問題,已成為目前研究的熱點。從最初的PMMA抗生素鏈株,明膠海綿,乳酸聚合物,載葯基質明膠,到多孔玻璃陶瓷,羥基磷灰石,最後到磷酸鈣人工骨,歷經了不斷完善和創新過程。自固化磷酸鈣骨水泥顆粒有直徑200~300 μm的微孔,吸水性好,對加入的抗生素不敏感,可任意加入抗生素並可使用較高濃度,可降解,組織相容性好,其細小顆粒可填至病灶盲端而使殺菌作用更為有效,是一種良好的抗生素局部緩釋載體。

2、介入治療 在CT引導下,將抗生素用微量注射泵持續給藥引流,提高局部病灶給葯濃度,對反覆發作又未見明顯死骨形成的骨與軟組織感染,提供了一種新的治療途徑。

3、局部持續灌洗 封閉式強負壓持續引流,可有效解決以往局部持續灌洗的弊端。該法應用Coldex材料(主要成分為聚乙烯酒精泡沫塊)封閉引流,使病灶與外界隔絕,杜絕了創口再感染的可能;其海綿狀結構,持續強負壓引流,不易堵孔,可即時引流出病灶滲出物,消滅死腔,清除血腫;在強負壓作用下,病灶區血供明顯增加,肉芽組織生長明顯。

4、關節鏡治療 對合并化膿性膝關節炎的股骨下端慢性骨髓炎,採用關節鏡下治療,可引流膿性關節液,徹底切除病變滑膜,直視下摘除死骨,清除竇道,並置管持續灌洗。比傳統開放手術具有創傷小,術後關節粘連少,可多次手術的優勢。

5、碘伏持續濕敷法 將骨髓炎病灶清創後開放,行碘伏持續濕敷,再行植骨的方法,可提高慢性脛骨骨髓炎的治癒率。

二、病灶清除

徹底清除病灶處死骨及周圍血運較差的炎性瘢痕及纖維化組織,清除骨髓腔內炎性組織,是慢性骨髓炎最有效治療手段。如何把握病灶清除尺度,國外學者研究表明,骨邊緣切除大於5 mm者無複發,小於5 mm者複發率為28%。

三、缺損修復

慢性骨髓炎病灶清除後,遺留的骨及皮膚軟組織缺損,以往採用皮瓣、肌皮瓣、肌骨皮瓣填充、移植,但存在死腔殘留,供區損傷,手術複雜,取材有限,須分次手術等問題。重組合人工骨是一種具有良好臨床應用前景的新型生物材料,如含有硫酸妥布黴素的磷酸鈣骨水泥,除有局部抗生素緩釋作用外,其自固化性能可充填及修補病灶清除後的死腔和缺損,其微孔結構可誘導新骨生成,並可加強骨的力學性能,耐壓,防止病理性骨折。負載妥布黴素的硫酸鈣,是一種結構一致的晶體,在植入體內30~60 d內可被完全吸收,其降解率與局部血管長入、新骨形成的速度一致,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和骨傳導作用。若骨缺損修復後仍有皮膚缺損者,再行皮瓣覆蓋,特別是肌皮瓣覆蓋,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增加局部抗感染能力,在炎症消退後還可以促進骨組織癒合。運用重組合人工骨治療慢性骨髓炎合并骨缺損者,可在病灶清除後一期植骨,有效恢復患肢功能,減少感染複發,避免二次或多次手術。  

飲食指導

骨髓炎患者在施治的早期強調並提倡清淡可口的素食。因素食能提供最天然最易消化,最能直接吸收之營養素。如素食配製合理,人體所需要的糖、脂肪、蛋白質這三大營養要素都非常豐富,足夠人類機體的合理需要。因骨與軟組織的修復又離不開維生素、微量元素與宏量元素和具有保護作用的植物荷爾蒙、纖維質等,它們都主要是來自新鮮的穀類、蔬菜與水果;又因處在病理狀態下的患部組織的修復需要一個偏鹼性的生理環境,才能有修復的條件。素食中所含鹼性物質最豐富,如在體內最活躍的鈣、鉀等離子,水果之中含量很高。在慢性骨炎期,患者不能缺少了鹼性物質在血液中的恆定濃度。有些病人怕營養缺乏,每餐大量吃肉類,少吃了蔬菜與水果,使血液帶酸性,患部組織因循環障礙,酸性物質更多,於是體內的"鈣搬家"運動就此開始,血液將骨骼和牙齒中的鈣,尤其是處在病理環境中的骨組織的鈣搬走,病骨出現脫鈣或骨質疏鬆現象,這可能就是因其食肉過多,導致酸性血液使骨質代謝發生紊亂的結果,所以提倡素食就在於此。

炎症分類常見炎症消炎抗生素對症用藥 慢性骨髓炎13583


<< 慢性頜下腺炎 慢性宮頸炎 >>

慢性骨髓炎相關圖片

慢性骨髓炎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相關疾病

慢性骨髓炎
小兒慢性骨髓炎
慢性血源性骨髓炎
慢性化膿性骨髓炎
創傷性骨髓炎
化膿性骨髓炎
脊椎化膿性骨髓炎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
小兒亞急性骨髓炎
小兒急性血源性骨髓炎
化膿性顱骨骨髓炎
急性頜骨骨髓炎